Search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一线风采
毛乌素旁 “追光人”
来源:
作者:王欣
日期:2025-07-30

这里曾是风的走廊,沙的宫殿,

毛乌素沙漠,从北一路席卷而下,

吞没麦苗,掩埋村庄,遮蔽了窗前的星光。

孩子们在沙丘中迷路,老人们在风声里叹息,

黄沙,不仅磨蚀土地,也蚀刻人们的信心……

在定边县,千里毛乌素沙漠的南端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终日与沙丘为伴,以风沙为友,用舍小顾大、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,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筑起一座“光”之钢铁长城,宛如一颗小白杨日夜坚守在戈壁中。他们就是让活力尽情挥洒,让青春永放光芒的追光人———西安热电厂白玉光伏运维值班员。

来到这里,一段通过跟同事们简单的沟通,让我顷刻间感到家的温暖。

“咱们这里不论年龄大小,职务高低,我是干发电集控出身的,你们呢?”站长杭文言道。

“我俩是从永寿高庙山过来的,我叫李军,他叫刘永辉。”

“我俩是韩城共裕的,苏文革、王欣……”

“咱们这个大家庭可谓是老中青结合,工作中相互学习,生活中相互帮忙吧!”

……就是从简单的一句问候、一句聊天开始,来自各岗位的生力军,相继来到定边白玉光伏电站,从此结下不解之缘。

虽说是异土他乡,但他们未有丝毫怨言,平日里不比吃穿只比吃苦,把艰辛和孤寂作为磨炼人生的磨刀石,看谁干的好、干的精、爱学习、爱钻研,有担当。在这里,城市里的车水马龙、繁华喧嚣在这都免谈,特殊的环境使他们永远是升压站、光伏区、宿舍周而复始的循环,乏味枯燥。恰恰是这种环境,铸就了独特的电站文化和生活方式,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、探索、拼搏。

毛乌素深处,大自然除了给人们带来多样而独特的景观外,还有一样既看的到又摸得到东西“风沙”。一年之内这里总有一半时间被风沙所洗礼,就在这景与风沙相呼应的环境下,西热郎充分将大自然的馈赠转化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能。这里除了运维人员外,就只有偶尔闯入的黄鼠与成群的白绒山羊。

当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时,真正走进他们身边,和他们共同感受光与电的转换,亲身体验追光人不一样的工作与生活。首先我采访了第一位主人翁,电站的负责人杭文站长。他是一个爱说爱笑性格开朗的人。当我提起大家的工作与生活时,他随即打开话匣:“小王啊,你刚来到咱们这,对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,但时间会改变一切。工作中只要不出格,安全上不出事,认真仔细,平安上班,高兴下班就行。生活中咱有说有笑,其乐融融。”在谈到自己时,他显得非常自豪:“像我这般年纪,无论是身体还是脑力都比不上你们年轻人,可我真的没想到能在短时间内又学到这么多的知识、收获这么多宝贵经验,在今后工作中,一定铆足干劲,开足马力,将工作干好。”

随后,我来到了电站核心主控室。在这里我采访到了第二位主人翁值班长李军。在对他的采访中,主要以工作为主。“小王同志,你看,在咱电站里最重要的就是主控室与升压站。这里全是精密设备,全天24小时运行,是安全运行的神经中枢。在这里每一个小时的动作都关系整个电站的安全运行。每一个指令与操作都是从这里发出,在这里工作一定要严要求、高标准,做到谨慎小心。”这样才能保障人身设备双保险。

出了升压站,映入眼帘的就是整齐划一光伏区。它们一个个蓝色的身姿傲立在沙海之中,如同一面面飘扬的旗帜。对于光伏组件与箱变两者间的距离好似手牵手,但对于西热郎来说,一月内定期对1443亩土地上的16台箱变、无数台逆变器、组件进行两次巡查,这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真不是件容易事。但他们没有退缩,无论巡检道路多难走,天气多么变幻莫测,那一台台设备,一张张光伏板,就像亲人一般,只要巡视完毕一切正常,知道它们健康也就从心底感到高兴。

他们何尝不渴望朝九晚五的生活,带着妻儿、父母四处游览大好河山。但他们明白既选择了大唐,选择了光伏运维,就得克服这份寂寞,用实际行动诠释敢打硬仗,善打胜仗的西热精神。

定边素有“旱码头”和“三秦要塞”的美誉。昔日的旱码头商贾驼队云集,货物南来北往。更有着治沙英雄,全国劳动模范石光银,治理沙漠25万亩,沙洲变富洲的光辉事迹。我们毛乌素旁的西热郎,更要用不怕困难、勇攀高峰的劲头,让西热这盏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的明灯,照亮西北边陲。(西安热电厂 王欣)
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-10-21 17:19:33